《民主的边缘》:窥见巴西民主建设四十年
影片简介
纪录电影《民主的边缘》是由佩特拉·科斯塔导演,Netflix出品,讲述了自1979至2019年间巴西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颠覆性故事。全片围绕巴西前总统、左翼政治家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展开叙述,以主观视角为切入点,展现一个国家在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兴衰起伏。本片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主观视角下的政治博弈
01
1984年的巴西政治局势在一个生日宴会的场景下得以显现,小女孩懵懂地吹着蜡烛,家人们围在厅中唱歌跳舞;电视机中的另一头是广场上聚集的人群,人们呼喊的口号,热烈但有序。
在小女孩的视角中,仿佛一场盛大的庆典正缓缓拉开序幕,一边是日渐式微的军政府统治,另一边则是作为新生力量的工人阶层民主人士的努力抗争,两股势力在博弈过程中的流血和牺牲影响了一代父母,父母又将这种斗争的观念赋予了下一代。
导演佩特拉的名字便由父母取自牺牲的工人运动领袖佩德罗·波马尔,在年幼的佩特拉眼中,一切都表现地冷静而客观。
时间转向19年后,导演佩特拉亲自投下她作为巴西公民的第一张选票,标志着在导演视角下崭新的民主生态正式启幕。
人们在广场上、水池里庆祝着新总统卢拉的胜选,这一切狂欢的基础来自于人民对新总统卢拉的信任与期待,不过这一切也都被裹挟进一场无法逃避的政治博弈中。
卢拉面对的是工人阶级、资本家和政党的三面夹击,正如民众日后对镜头所描述的那样:“他代表的是工人阶级,他本可以做的很好,在开始几年也的确如此,但最终被支配这个国家的腐败所打败。”
亲历2003年的大选之后,佩特拉成长为一名具有明确政治倾向的影像记录者。
在佩特拉眼中,卢拉是一位合格的政治领袖,不仅擅长治国理政,让千万百姓脱贫,又为巴西赢得更高的世界地位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卢拉是佩特拉镜头下的英雄,就像他在1979年面对军政府镇压时的表现一样,冷静而有魄力。
政治秩序下被左右的民意
02
尽管巴西民众认可现行的民主制度,但大部分人并未赋予相应民主机构已足够的信任。
卢拉就任总统后,推出大量的惠民利民举措,但他为了维护国家运转的政治秩序,与此前一再谴责的政治寡头民主运动党结盟,引起了民意的倾斜。
即使直到卸任,卢拉依然保有高达80%的支持率,却难以掩盖民众对卢拉实行结盟政策的不满和遗憾,降低了劳工党的政治信誉,也为继任者罗塞夫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卢拉在后来回应结盟政策时说道:“如果耶稣来到巴西,他甚至得跟犹大结盟。”
在继任者罗塞夫的就职仪式上,卢拉和罗塞夫看似闲庭信步地走过巴西国会大厦前的一段路,却也象征着巴西民主根基崩塌的开始。一旁陪同的民主运动党领袖特梅尔,也正配合其背后的民主机构酝酿将劳工党踢出去的计划。
巴西民众不再满足于现行的民主形式,对继任总统罗塞夫提出了更多民主要求。例如“将权利交给人民,创造新世界”,并由此引发了冲突、骚乱,践踏着巴西二十年稳定下所形成的政治平衡,示威者甚至发出“人民团结起来,不容有政党的口号”。
在佩特拉的镜头下,政治煽动民主,民主与民主相互吞噬的戏码正在上演,民意的狂热被政客们嘶吼的话语点燃,政府的威信却在示威中被消解。
现行制度下的真切呼喊
03
体系没有边缘,它是莫比乌斯的环。
影片中引用了一位希腊作家所言:“唯有富人受到威胁时,民主才算真正奏效。不然领头的就是寡头政治,从父亲到儿子,从儿子到孙子,从孙子到曾孙子,然后一直延续下去。”
佩特拉通过镜头传达出了观点,巴西民主政治的四十年发展到前总统卢拉被宣判入狱为止,终究还是成了一个闭环的圆。
巴西政治是脱胎于西方代议制而形成的直接民主制度,个性鲜明且极具煽动性的领导人层出不穷催生了这种特殊的民主政治形态。
民众在享受了十多年的狂欢式民主后,再一次寻求回归传统,呼吁威权统治的出现以挽救下滑的经济和脆弱的社会治安。
导演佩特拉多次将镜头在设置在总统府中慢慢推进,从晨光微熹的朦胧,到正午阳光的热烈,再到黄昏暮霭的沉寂,象征着巴西民主政治的兴起、鼎盛和衰退。
佩特拉在影片的最后发出令人深思的质问:“当面对的未来和过去一样没有希望,撕下伪装的羊皮看到了自己最可怕的一面,我们应当何去何从?”
政治家在权力舞台上的明争暗斗消耗的是政府的信誉与权威;民众作为某一方势力的拥趸,在不被兑现的承诺中一次次被消费。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为了萨玛》与《洞穴里的医院》:奥斯卡提名纪录片共谱和平赞歌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编辑:方 源